做亚马逊的老铁们,相信最近很多人每天打开账号之前都会先吸一口凉气。
因为旺季到来,也到了亚马逊平台每年例行的“严打时刻”。
最近就有不少卖家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了自己的产品被下架处理,更有甚者,直接被封禁了卖家账号。
那些被下架了产品的卖家,打开自己产品的listing之后,listing就会呈现下面的状态。
变为Currently unavailable的状态,只是亚马逊对你惩罚措施的第一步。
如果你对目前的不可售状态放任不管的话,亚马逊网站著名的狗先生就会来对你进行问候。
下图中的狗,应该是每一个亚马逊卖家的噩梦。
这么可爱的狗,为什么会是大家的梦魇?
因为出现这种页面时,也就基本上意味着你的listing全部over了,你对这条listing所有的投入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要想找到不可售的解决办法,就要首先找到不可售的主要原因。
目前亚马逊出现listing不可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新产品暂未取得销售权
当你上传了新产品之后,亚马逊后台默认是自发货的状态,如果你想转换为FBA发货,需要自己在后台进行转换。
当你完成转换并将货物发送至亚马逊指定仓库之前的这段区间,这条listing会处于inactive状态,并且这种状态一直会持续到产品被亚马逊仓库接收为止。
当你的产品被亚马逊仓库接收后,产品就会显示出上架的具体时间,这个时候卖家就可以下单进行购买了。
2、产品的FBA库存全部卖完
这种情况最为常见,那就是你在FBA仓库里的产品已经全部被销售一空。
听起来应该感到高兴,但实际上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库存规划没有做好,你的产品出现了断货的情形。
断货对产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产品之前积累的权重可能会因此而中断。
如果你的产品可以在两周之内进行补货并上架,那么断货的影响还可以弥补。
如果你的产品断货的周期在两周甚至更长时间,那么这条listing也基本宣告作废了。
因为大量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推一个长期断货的产品,是多么的痛不欲生。
3、产品因为侵权而被下架
在亚马逊平台,有些规则其实是很多国内卖家不太适应的,尤其是对知识产权,很多卖家感觉亚马逊的规则过于严苛。
其实这才是一个正常平台应有的样子,所有的知识产权都应该得到保护,就像是你兜里的钱一样,任何人都不能随便乱动。
在亚马逊平台,任何的地方都不得出现侵权,包括图片、标题、五行、描述、视频等等。
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侵权,一旦被举报,你的listing立刻就会变为不可售的状态。
这时,在你的卖家后台的绩效一栏,也会出现相应的知识产权的警告。
出现这种情况,你必须删除侵权的因素,并书面告知亚马逊客服,你的listing会在不久之后自动恢复。
如果你的侵权行为过于严重,无法通过自己改良的方式进行恢复,那么你只能与投诉人进行沟通,以求得对方的谅解。
如果这条路你也没有走通,那么你的listing只能是变狗的结局。
4、产品需要进行类目审核
亚马逊对第三方卖家的销售资格有严格的规定,很多类目的产品不允许第三方卖家进行销售。
还有很多类目的产品可以允许第三方卖家销售,但是在销售之前,卖家必须首先通过亚马逊的类目审核。
需要类目审核的产品,一般都是属于和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类目,比如儿童类目的很多产品,比如汽配类目,再比如美妆类目。
但是亚马逊平台上的产品数以亿计,很多的产品在上传时,并不需要售前审核,但是在产品运营的过程中,需要提供售中审核资料。
如果在销售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审核,该卖家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个产品还需要类目审核。
但是,事情的奇葩之处就在于,当你的产品刚刚到货并上架之后,类目审核的通知来到了。
在你通过审核前,你的产品顺理成章的就变为了不可售的状态。
如果审核顺利,那么通过之后你可以继续销售,如果运气不好,审核未通过,那么你仓库里的产品就只能是为美国的慈善事业做贡献了。
所以,对卖家来说,一定要对亚马逊的TOS规则相当熟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自己踩到坑里去。
5、耍小聪明共享review
众所周知,产品评论review对于电商卖家的重要性是多么的大,可以说,在很多的类目,当产品的listing和质量做到极致以后,各个头部卖家的竞争就会变成review数量和质量的竞争。
当很多卖家的产品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退出市场后,产品上的review就成了很多卖家觊觎的对象。
卖家把产品的listing内容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修改,并换上新产品的图片和参数,一切就绪之后,再向客服申请变更产品类目。
这种方式一旦被亚马逊发现,轻则产品不可售,重则店铺不可售。
所以卖家还是不要再用这种方式来铤而走险,毕竟亚马逊已经过了赚快钱的时候,踏踏实实运营才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希望上面的这些图片设计思路可以帮到有需要的你。
其实,在亚马逊的运营上,精细化管理是提升运营效果的必备手段,而精细化运营的手法之一就是建立表格化、数据化的运营方式。
(来源:跨境老鸟M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