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个标签的背面,是广东服装、佛山家具、东莞手机、深圳数码、温州女鞋、南通家纺等分布在全中国几百条大大小小的特色产业带。它们是 Made in China 的重要支撑,是集群化生产的重要代表。长期以来向全世界输送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并承接着许多国际品牌的代工需要。
中国经济腾飞的四十年,产业带作为一个穿越周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样本,不仅向全球市场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底层韧性,也链接着产业链上下游一代又一代奋斗者的缩影。
回望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变迁,其中蕴含着无数的机遇与挑战,以人为切面,这是一部属于中国“小人物”的“大江大河”,以“物”为切面,它承载着千百条经济链条的兴衰。而站在全球化的激流中,面对数字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产业带又将走向怎样的分野?
谈及中国产业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由南向北,既广且深。
通过商务部发布的《中国产业带数字化转型》报告显示,中国产业带空间分布特色是:广东和浙江是“两核”,企业数量最多;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为“三域”,产业带最密集;零散分布的“多点式”产业带,则主要分布在北方和中部地区。其中,地级市或百亿产值强县有 250 多个产业带,镇一级有 1000 多个专业化垂直产业带,星罗棋布,遍布全国。
伴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参与到全球化的产业分工,大量工厂开始接受来自日本、美国、欧洲等地区的订单。企业也从最初的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全国各地。
1984 年,由于原材料价格管制松动,国家允许企业自产自销。春潮涌动,第一波下海的人,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实现了“阶级跨越”,属于中国制造的辉煌,也从此刻开始凝聚。
1995 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 69% 下降到了 50%,按照联合国标准,居民迈入“小康”。除了满足基本的一日三餐之外,人们的消费需求正急于寻找一个出口。
大家从电视五彩斑斓的广告画面中,认识到了商品市场。零售业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要想在激烈的价格战中求生,商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拿到更多样化的商品,二是加大厂家直销的比例。前者负责提供更好的服务,后者则挖空心思降低成本。这恰好是产业带从业者的机会,从原材料的粗加工到下游的深加工,每一个环节的背后都产生了更多的就业窗口和消费需求。
1999 年初,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的冲击,国家做出了一个政策上的放开:所有的制造业都可以自行外贸。原来大家需要各种各样的外贸额度和通过专门的外贸进出口公司,从 1999 年初开始,中国所有的制造型企业,大家都可以自主外贸。既上“牌桌”,“性价比”就是中国产业带打出的第一张“好牌”。
而想赚外汇,前提是必须做出别人愿意买的产品。换句话说,我们经历了一场劳动力的转移和基本技能教育。产业链变长,且产业结构在政策的刺激下不断变好。为了搭上外贸这辆快车,一批中国工厂靠着吸收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逐渐发展起来。
传统外贸时代,产业带集群优势凸显,以乡镇特色产业带中的河南洛阳庞村镇为例,靠着以家庭手工作坊为单位的生产模式,打造出了各类钢制用品。之后自主研发超过一千个钢制用品品种,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钢制家具之都”,带动周边村镇共同形成洛阳钢制家具产业带,成为了宜家等欧美大型家具商超供应商。
在内外部环境和政策刺激的多重作用下,中国产业带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初始劳动力积累到劳动技能训练的产业带结构拼接,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代工企业品牌意识薄弱,自主发展和内销意识差的“基因缺陷”也逐渐暴露。有学者将之称为“隔层效应”——代工企业信息来源和销售都依赖于国外品牌商,离真正的市场有不小的距离。
长期的依赖也往往容易被锁定在进入壁垒低、边际利润薄的国际价值链分工低端环节,缺少自身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很难培育自有品牌和跨国企业。站在整个交易链价值环节的末梢,但所处位置是断点的,无法越级发生关联。无论是代工需要还是按照外商要求制造产品,都无法参与产品研发需求的收集、用户意见反馈的获取,至于所谓的销售渠道构建、品牌建立等高附加值环节,更是无法触及。
在全球贸易环境向上的行情里,凭借成本优势的确能获得快速发展,但行情一旦遇冷或是遭遇成本挑战,自然会陷入困境。与此同时,进出口交易之间的信息差愈发明显。除了靠早期累积的客户资源之外,更多的则是依赖线下展会和传统产业集会方式“突围”,被动地陷入了“看天吃饭”的境地。
随着更多发展中国家供应链的崛起,“性价比”这张牌,远不及当初具有“性价比”。但好在这四个十年里,有各种特定的政策、特定的产业形态和特定的刺激因素,造成了劳动力迁移、技术提升以及产业大规模升级,这些都是很难复制的。
来到今天,“不出海,便出局”“品牌化”“数字化”的论调频出,新环境下的产业带出海,要带着更多维度的思考,调整产业结构,出海升级已成必然。但如何帮助一个产业带升级,从一个产业带如何孵化出一流品牌,似乎还没有一个可复制的标准答案。
作为从传统外贸时代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的老玩家们来说,“出海”一词并不新鲜,“出海”的路径和方向才是重中之重。跨境电商、B2B 线上外贸、独立站、短视频直播带货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为产业带打开了更多全球市场的窗口,打破地域限制、对接全球市场,进一步推动增长。产业带如何提质升级,提升品牌化、数字化能力,就成为了当下重要的课题。
但目前产业带数字化面临三大痛点和两大趋势:
• 生产流程不同,难易程度不一;
• 成本有顾虑,数字化研发工具渗透率低;
• 尝试多成功少,数字化路径不清晰。
• 平台助力,赋能数字化产业带;
• 政策扶持,产业带的质量监管、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专利保护是重点,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未来一大趋势。
对于数字化转型趋势,从传统外贸模式中脱离,对于产业带商家来说,是从路径清晰且竞争者激烈的熟悉海域,驶向一片陌生海域。在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中国工贸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进化是一种必然的新生。